
邵阳热血照千秋:10位抗美援朝将士的家国壮歌
“雄赳赳,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……”70余年前,这首激昂的战歌响彻华夏大地。在邵阳这片红色热土上,无数热血儿女响应“抗美援朝、保家卫国”的号召,告别亲人、奔赴疆场,用青春与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。以下10位将士的故事,只是千千万万邵阳志愿军的缩影,他们的忠勇与赤诚,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。
1. 回族勇士海菊安:民族团结的战场丰碑
邵阳市大祥区的回族老兵海菊安,是邵阳回民抗美援朝志愿军仅存的最后一位亲历者。1950年,14岁的他听闻“邵阳回民抗美援朝分会”的宣讲,不顾奶奶“独苗参军恐难归”的劝阻,毅然喊出“我既是回族人,更是中国人”的誓言,加入了由340余名邵阳回族青年组成的志愿军队伍。
在志愿军54军团34师400团炮兵营,这个穿最小号军装的少年,拒绝了组织三次让他留后方当饲养员的安排,坚持要上战场杀敌。部队里120名战士中仅有3名回族同胞,他与汉族副班长何崇德、战友马华清结下生死情谊,回汉兄弟同仇敌忾、亲如手足。朝鲜战场的三年里,他两天才能吃上一块压缩饼干或一个土豆,常以雪为水、以地为床,却从未叫苦。一次深夜站岗,他发现三名不明身份者,高声询问口令无果后,端起冲锋枪果断射击,毙敌一人、惊退两人,用勇气守护了阵地安全。
1953年5月,敌机突袭公路抢修现场,何崇德、马华清为掩护他躲进深壕壮烈牺牲,海菊安头部负伤退出前线。1955年退伍后,他谢绝组织分配的岗位,回乡务农一生,却始终保持军人本色。如今86岁高龄、饱受病痛折磨的他,仍坚持为机关干部、预定新兵讲述战场故事,用亲身经历诠释“民族团结一家亲”的深刻内涵,践行着“爱党爱国爱教”的初心使命。
2. 二级战斗英雄曾志宙:八次战功铸军魂
94岁的邵东老兵曾志宙胸前,一枚枚军功章见证着他浴血沙场的岁月。这位父母早逝、曾在长沙当童工的苦孩子,1949年考入中南军大参军,1950年毅然加入志愿军,先后在12军、38军等部队服役,参加了汉江战役、上甘岭战役等11场大型战役,负伤7次却屡立奇功。
1951年的熙川战斗中,炮弹破片击中他的右下腹,小肠、大肠、直肠共切断5处,他强忍剧痛仍坚守阵地;同年西海岸大和岛登陆战,他冒着炮火抢滩时被炸伤头部和双耳,摔入12米深的悬崖沟底,腰椎断裂、头部大出血,左耳听力完全丧失,右耳仅存一丝声响;1952年上甘岭战役中,身为连队指导员的他冲锋在前,左大腿被弹片击中,却轻伤不下火线,率队击退敌军多次冲锋。
三年戎马生涯,曾志宙荣立战功8次,获评“二级战斗英雄”。停战回国后,他从不居功自傲,无论是在机关还是农村,始终爱岗敬业、坚守党性。作为有着69年党龄的老党员,他坚持每月亲自缴纳党费,常教育子女“珍惜和平、报效祖国”。受他影响,两个儿子、一个女儿及三名孙辈先后参军入伍,用家风传承延续着军人血脉。2021年,他在子女陪伴下重跨鸭绿江,抚摸着曾经战斗过的土地,眼中满是泪水,那是对战友的思念,更是对和平的珍视。
3. 百岁功臣申太恒:从流浪儿到战斗英雄
邵阳市北塔区102岁的申太恒,是位深藏功名的传奇老兵。1920年出生的他,12岁时父亲病逝、母亲改嫁,从此沦为流浪儿,靠讨米、放牛、打零工度日,直到1949年为南下剿匪的解放军带路后,才正式参军入伍,在部队这座“大熔炉”里完成了人生蜕变。
1951年3月,申太恒随15军入朝参战,成为一名侦察兵。为完成侦察任务,他仅用两周就掌握了日常朝鲜语,多次趁夜色化妆潜入敌营搜集情报。上甘岭战役中,他被临时编入步兵135团参与阻击,炮弹飞溅的铁皮擦着腰间而过,肠子当场外露。生死关头,他咬牙用军壶冷水简单冲洗,将肠子塞回腹腔,用急救包压住伤口,继续坚守战斗岗位,直到战友发现他血流不止才将其抬回救治。
这场被他连说四五次“最残酷”的战役,让他荣立一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。但这些功绩,却被他尘封在一本破旧的“慰问手册”中近70年,直到家人清理旧物时才被发现。1963年退役返乡后,他过着简约朴素的生活,唯有书桌上的军功章、老照片诉说着过往荣光。如今百岁高龄的他,腿脚灵便、精神矍铄,依然坚信“当兵入伍、保家卫国是一生最自豪的事”,用长寿与安康见证着祖国的繁荣昌盛。
4. 炮兵功臣李道安:火线入党的忠诚卫士
隆回县百岁老兵李道安,1924年出生于贫苦农家,12岁才踏入学堂,1949年参军后编入39军,1951年随独立炮二师350团跨过鸭绿江,成为一名炮兵战士。在上甘岭战役中,他与英雄黄继光同在战场,虽身处炮兵部队后方,却用精准的后勤保障和英勇的应急处置立下功勋。
一次,他与战友驾车前往数百公里外的安东县执行采购任务,途中遭遇敌机扫射投弹。危急时刻,李道安沉着冷静,猛踩油门将吉普车拐入山间小路,成功甩开敌机,圆满完成任务,荣立首个三等功。在朝鲜的第二年,他负责团部伙食管理,为保证柴火供应,每晚摸黑上山砍柴,克服严寒与敌机威胁,用勤恳踏实的表现再立三等功。
1953年6月,李道安在朝鲜新义州光荣入党,他坚定地说:“跟着毛泽东思想走,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。”1955年复员返乡后,他扎根农村担任村干部25年,将战场精神融入基层工作。如今,作为隆回县征兵办的入伍结对联系人,他常向应征青年讲述战场故事,用70年党龄的坚守,诠释着“一生忠诚跟党走”的誓言。
5. 机枪英雄裴先茂:长空击敌的二等功臣
“雄赳赳,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!”每当唱起这首战歌,邵阳老兵裴先茂眼中总会闪过战火纷飞的岁月。这位二等功臣最引以为傲的,是在朝鲜战场上用重机枪打下美军战斗机的壮举,用步兵武器创造了空战奇迹。
1950年,裴先茂响应号召参军,随部队乘火车奔赴朝鲜前线。在一次战役中,美军战机对志愿军阵地狂轰滥炸,给部队造成重大伤亡。当时年仅二十出头的裴先茂,主动请缨操作重机枪反击。面对呼啸而来的敌机,他沉着瞄准、果断射击,凭借精准的预判和稳定的手劲,成功击中一架美军战斗机,战机冒着黑烟坠毁在阵地远处,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士气,他因此荣立二等功。
战争中,裴先茂的一只耳朵被炮火震伤,听力严重受损,但他从未后悔参军卫国。退役返乡后,他低调生活,从不向人炫耀战功。当后辈战士带着助听器来看望他,为他送上“国家功臣”的毛笔字时,这位老兵激动地握手致敬,用沙哑却有力的声音唱起战歌,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用热血捍卫尊严的战场。他常说:“功是战友们一起拼出来的,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。”
6. 后勤尖兵黄清云:志在蓝天的战场多面手
94岁的黄清云是全村唯一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,他的战场故事充满了热血与遗憾。入朝参战期间,他不仅在前线参与战斗,还凭借灵活的头脑和强健的体魄,承担着物资转运、阵地警戒等多项任务,是部队里的“多面手”。
战争胜利后,黄清云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机遇——部队选拔飞行员。他踊跃报名,凭借过硬的身体素质,顺利通过了视力、耐力等多项严苛测试,成为为数不多的候选人之一。在最后的考核中,他成功通过了转圈平衡测试,即使晕头转向也准确分辨出东南西北,展现了军人的过硬素质。然而,由于幼年家境贫寒未能读书识字,他在文化考试中遗憾失利,错失了成为飞行员的机会。
这个遗憾,成了老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,但他从未抱怨。退役返乡后,他辛勤劳作、乐观生活,闲暇时总会唱起当年的军歌,甚至还能哼几段学来的韩语歌谣。当后辈为他拍照留念时,他会认真整理仪容,胸前的纪念章虽已褪色,却依然闪耀着忠诚的光芒。他常对晚辈说:“不管在哪个岗位,只要能为国家做事,就是光荣的。”用朴实的话语传递着军人的家国情怀。
7. 阻击勇士田仲伯:64军的战场硬汉
双清区老兵田仲伯,是中国人民志愿军64军187师561团的老战士。1950年,他告别家乡邵阳,随部队跨过鸭绿江,投身到惨烈的朝鲜战场。作为步兵部队的一员,他参与了多次阻击战役,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,抵御着装备精良的敌军进攻。
在一次坚守阵地的战斗中,田仲伯所在的连队遭遇敌军猛烈反扑。炮弹不断在阵地周围爆炸,泥土飞溅、硝烟弥漫,战友们伤亡惨重,但他始终坚守在最前沿,用步枪、手榴弹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。子弹打光了,就拿起刺刀拼杀;手臂负伤了,就用绷带简单包扎后继续战斗,多次击退敌军的冲锋,为大部队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。
战争岁月里,田仲伯与战友们同甘共苦,饿了就啃压缩饼干,渴了就喝雪水,冷了就挤在一起取暖。他常说:“那时候没想过能不能活着回去,只想着守住阵地,不让敌人前进一步。”退役返乡后,他扎根基层,默默奉献,从不提及战场的艰险与功绩。每到抗美援朝纪念日,双清区人武部的官兵都会来看望慰问这位老战士,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,而他总会勉励年轻官兵:“国家的安宁需要有人守护,你们要好好练兵,保卫好我们的祖国。”
8. 侦察英雄周福生:暗夜潜行的情报尖兵
邵阳县老兵周福生,是志愿军中一名出色的侦察兵。1951年入朝后,他凭借机智勇敢和超强的应变能力,多次深入敌营执行侦察任务,为战役胜利提供了关键情报支持。
在一次重要侦察任务中,周福生伪装成朝鲜当地百姓,背着柴薪混入敌军控制区域。他巧妙避开敌军岗哨的盘查,利用夜色掩护,悄悄潜入敌军炮兵阵地附近,仔细观察记录火炮数量、部署位置等关键信息。就在他准备撤离时,被敌军巡逻队发现,他沉着应对,凭借熟悉的地形与敌军周旋,在山林中隐蔽了整整一夜,天亮后才成功返回阵地,将情报及时传递给指挥部,为我军炮火反击精准打击敌军阵地奠定了基础。
战斗中,周福生曾多次负伤,最严重的一次是在传递情报途中,被敌军流弹击中腿部,他强忍剧痛,一瘸一拐地完成了任务。退役后,他回到家乡务农,将侦察兵的敏锐与坚韧融入田间地头,辛勤劳作一生。每当回忆起战场岁月,他总会说:“侦察兵就是部队的眼睛,多获取一份准确情报,战友们就少流一滴血。”
9. 医疗卫士刘桂兰:战地玫瑰的生命守护
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,不仅有冲锋陷阵的男兵,还有不少巾帼英雄,邵东籍女战士刘桂兰就是其中之一。作为志愿军医疗队的一名护士,她怀揣着“救死扶伤、保家卫国”的信念,在炮火中守护着战友的生命。
朝鲜战场的医疗条件极其艰苦,没有固定的医院,只能在山洞或临时搭建的棚屋里救治伤员。刘桂兰每天要面对大量伤员,清创、包扎、输液,忙得连轴转,常常几天几夜合不上眼。敌机轰炸时,她不顾个人安危,冲出战壕抢救受伤战友,多次在炮火中转移伤员,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命的重量。
一次战役中,医疗队接收了数十名重伤员,药品和绷带严重短缺。刘桂兰急中生智,用煮沸的盐水消毒,将自己的棉被撕成布条当绷带,还主动为伤员喂水、喂饭、擦洗身体。有一位年轻战士双腿被炸伤,情绪低落甚至想要放弃,刘桂兰耐心安慰他,为他讲述家乡的变化,鼓励他坚强活下去。在她的悉心照料下,许多伤员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,康复后重返战场。
1953年停战回国后,刘桂兰继续从事医疗工作,始终保持着战地护士的严谨与热忱。她常对身边人说:“战场让我明白,生命比什么都珍贵,能为守护生命而战,是我一生的荣耀。”
10. 爆破能手陈德明:攻坚破敌的无畏勇士
新宁县老兵陈德明,是志愿军中的爆破能手。1952年,20岁的他参军入朝,凭借过人的胆识和精湛的爆破技术,在多次攻坚战中屡立奇功,成为部队里有名的“攻坚尖兵”。
在上甘岭战役的一次战斗中,敌军的地堡群阻挡了我军进攻路线,火力凶猛,战友们伤亡惨重。陈德明主动请战,承担起爆破地堡的任务。他带着爆破筒,在战友的火力掩护下,匍匐前进接近地堡。途中,他不幸被敌军子弹击中手臂,鲜血直流,但他强忍疼痛,继续向前爬行,成功接近第一个地堡,将爆破筒塞进射击口,拉燃导火索后迅速撤离,地堡瞬间被炸毁。
随后,他又接连爆破了两个地堡,为部队开辟了进攻通道。在爆破最后一个地堡时,他的腿部被弹片划伤,无法快速撤离,只能就地翻滚躲避爆炸冲击,侥幸生还。这场战斗后,陈德明荣立二等功,战友们都称他为“无畏勇士”。
退役返乡后,陈德明把战场上学到的技能运用到生产建设中,积极参与家乡的水利、道路建设,哪里有困难就往哪里去。他常教育子女:“当年打仗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,现在建设家乡,同样需要不怕吃苦、勇于担当的精神。”
互动环节:传承红色基因,致敬英雄先辈
70余载岁月流转,10位邵阳将士的故事只是抗美援朝英雄群像的缩影。在邵阳,还有无数像他们一样的志愿军战士,用热血与生命诠释了“最可爱的人”的深刻内涵。
看完这些故事,你是否也被先辈们的忠勇与赤诚所感动?不妨分享一下你的感受:你最敬佩哪位将士的事迹?为什么?如果有机会与这些老兵对话,你最想向他们问什么问题?此外,你身边是否也有抗美援朝老兵的故事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,让我们一起铭记历史、缅怀先烈,传承红色基因,让英雄精神永远照亮前行之路。
伯乐配资-郑州股票配资平台-股票账户开户-正规股票杠杆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