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艘被贴上“厄运”标签的旧航母,却以一种谁也想不到的方式,搅动了大国博弈的棋盘。它的故事,是关于锈迹、关于碰撞,更是关于国运与战略眼光。
一、生不逢时的庞然巨物
它的故事始于1943年的英国船台,最初被命名为“庄严号”。这是一艘按照战时标准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,体型庞大,承载着昔日大英帝国的海军雄心。建造工作一丝不苟地推进着,直到1945年4月,这艘巨舰终于被拖入冰凉的海水中,完成下水。
然而,命运似乎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。就在它刚刚准备好迎接世界时,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渐渐散去。欧洲战场大局底定,日本投降也只是时间问题,“庄严号”尚未真正成型,它所处的时代便已近尾声。
随着战争机器的停歇,这艘崭新却生不逢时的航母,军事价值骤然大减。战后的英国百废待兴,经济拮据,维持这样一艘耗资巨大的军舰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。于是,寻求将其转手,成了最现实的选择。
这时,远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进入了视野。他们正需要一艘现代化的旗舰来提升海军实力。经过一番商议,澳大利亚以一个象征性的、仅为十美元的价格购入了这艘航母。当然,这笔看似划算的买卖背后,有一个捆绑条件:未来该舰的所有装备补给,都必须从英国采购。
1955年,经过一番适应性改造,“庄严号”摇身一变,更名为“墨尔本号”,缓缓驶入了悉尼港。这艘满载排水量接近两万吨、能够搭载约四十架舰载机的航母,在当时的澳大利亚海军序列中,无疑是当之无愧的旗舰。它本应开启一段荣耀的海上生涯。
二、碰撞不断的“厄运之船”
谁曾想,这艘被寄予厚望的战舰,命运却像被诅咒一般多舛。抵达澳大利亚仅仅一年半后,“墨尔本号”就在阿德莱德港与自家的“蓝卡号”运输舰来了个“亲密接触”。这仅仅是它充满意外的服役生涯的开端。
更大的灾难在1964年不期而至。在一次联合演习中,“墨尔本号”与其护航的“航海者号”驱逐舰在夜色中相遇,继而猛烈相撞。“航海者号”在这艘庞然大物的冲击下,脆弱的船体被拦腰斩断,短短几分钟内便沉入海底。
那场悲剧吞噬了“航海者号”上82条鲜活的生命。吊诡的是,事后的调查结果竟然显示,责任在于“航海者号”偏离了预定航线。这一结论非但未能平息事态,反而让“墨尔本号”在澳大利亚民众心中蒙上了挥之不去的不祥阴影。
西方文化中,频繁发生事故的船只很容易被贴上“受诅咒”的标签。这艘航母的“坏名声”因此迅速传开。到了1969年,厄运似乎再次降临。在与美军的一次联合演习中,“墨尔本号”又一次与其他舰艇——这次是美军的“伊文思号”驱逐舰——发生了致命碰撞。
结果又是惊人的相似:“伊文思号”沉没,73名美军官兵丧生。而调查结果,依然将责任归咎于对方的操作失误。接二连三的重大事故,让“墨尔本号”赢得了“好撞之舰”的戏谑名声,成了海上避之不及的存在。
甚至连停靠在港口内,“墨尔本号”也未能逃脱厄运。1972年10月,它曾突发大火,船体受损严重。到了1979年,舰上的锅炉房又发生爆炸。这一系列事故,似乎终于耗尽了它的生命力,也成了澳大利亚下决心将其退役的最后一根稻草。舰上所有武器、电子设备和动力系统都被拆除,它变成了一个彻底的空壳。
三、“废铁”的待价而沽
澳大利亚希望这艘饱经风霜的空壳航母能发挥最后的经济价值。于是在1982年,澳方宣布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对外出售这艘退役巨舰。在他们看来,这艘老旧、事故缠身又被扒得精光的船,大概只能作为废品处理。
彼时的中国海军,实力尚不强大,正处于摸索和追赶的关键时期。1980年代初,中国海军的主力舰艇不过是像“重庆号”这样的旅大级驱逐舰。面对苏联大型巡洋舰在东海的抵近侦察,虽然吨位悬殊,中国海军依然勇敢地选择对峙。
但高层深知,要真正维护海洋权益,走向深蓝,发展航空母舰力量是绕不开的坎。然而,航母技术高度复杂,完全自主研发困难重重。此时,“墨尔本号”的出售消息传来,中国海军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机遇。
这是一艘现成的、巨大的实物平台,对于迫切需要了解航母构造、技术细节的中国而言,无疑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。1984年,一个由海军专家组成的团队,包括当时还是海军装备论证中心研究员的张召忠,飞赴澳大利亚“看货”。
面对这艘传说中的“厄运之舰”,中国专家们的内心既震惊于其庞大,又渴望能深入了解其结构和技术。他们提出了细致考察的请求,甚至表达了在港口旁边搭帐篷、昼夜不间断研究的愿望。
澳大利亚方面最初有些顾虑,担心中国只是研究而不购买。但转念一想,这艘船技术设备已拆,又背负着不祥的名声,除了中国,恐怕难有其他国家愿意接手。出于现实考虑,他们最终同意了中方深入细致的考察请求。
四、一场意想不到的交易
经过考察,中国最终出价3000万美元,购买这艘航母。这已经是当时中国海军能够调集的最大一笔外汇资金。对于澳大利亚而言,他们正急于腾出位置和预算,准备购买英国的“常胜号”航母,这个价格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期,简直是意外之喜。
澳方对此喜出望外,迅速与中方签订了出售协议。谁也没想到,这笔交易的讽刺意味还在后面——澳大利亚后来并未能成功购入“常胜号”。部分原因是英国在马岛战争后决定保留这艘功勋舰,而更深层的原因是,澳大利亚基于马岛战争中航母易被导弹摧毁的经验,得出了“航母价值不高”的结论,此后便未再大力发展正规航母力量。
当中国购入“墨尔本号”的消息传出,西方国家普遍报以轻蔑的嘲讽。他们认为中国花费巨资买了一艘“废船”、“一堆废铁”,甚至是一艘充满不祥气息的“厄运之船”,这笔买卖简直愚蠢至极。
然而,对于秉持唯物主义观念的中国人而言,所谓的“诅咒”不过是迷信,真正看重的是隐藏在冰冷钢铁之下的技术与知识。1985年,“墨尔本号”被拖船牵引,历经风浪,最终抵达中国的广州黄埔造船厂。
老一辈海军人对这艘巨舰充满了期待。时任海军司令员刘华清亲临欢迎仪式,望着这个庞然大物,眼中闪动着复杂的光芒。他深知,这不仅仅是一艘船,更是中国走向海洋强国梦想的一个重要“敲门砖”。
五、意外的馈赠与战略的伏笔
然而,真正的惊喜,连刘华清司令员本人恐怕在当时都未能预料到。当中国专家们登上甲板,进行更深入的勘查和研究时,一个惊人的发现呈现在他们眼前——澳方在拆解过程中,不知是疏忽大意,还是另有隐情,竟然遗留下了整套完整的蒸汽弹射器和航空母舰阻拦索系统。
这两项技术,堪称航母舰载机起降的“心脏”和“生命线”。特别是蒸汽弹射器,它能让航母起降更重型的飞机,极大提升作战效能,并保障在复杂甚至极端天气下的作业能力。而阻拦索,其制造工艺极为复杂,是确保舰载机安全着陆的关键,也是西方国家长期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的核心领域。
这两项意外的“附赠”,对于当时在航母甲板起降技术领域几乎是空白的中国而言,不啻于天降甘霖。有了这两套完整的实物系统,中国科研人员得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逆向工程分析,保守估计为中国节省了上亿元的研发经费。更有乐观的说法认为,这一发现间接缩短了中国航母研发进程近五十年的时间。
这个发现如同平地一声惊雷,让西方国家,尤其是美国,大为光火。据传,美国海军甚至直接致电澳大利亚海军,痛斥他们是“猪队友”,未能彻底执行拆解任务,导致如此关键的核心技术流出。尽管如此,木已成舟,追悔莫及。
美国一方面对澳大利亚加以斥责,并进一步收紧了西方国家对华的军事技术出口,特别是航母相关的销售渠道。另一方面,他们也加强了对黄埔港口的侦察,严密监控中国是否会翻新“墨尔本号”,将其重新武装起来。
六、从旧船到新篇章
“墨尔本号”最终并未被中国翻新用于作战。其老旧的船体、落后的设计以及与中国未来需求不符的特性,决定了它作为一艘退役舰艇的终极归宿——被彻底解体。但它作为研究平台发挥的价值,是任何书本和图纸都无法替代的。
中国海军专家们通过对“墨尔本号”的解剖式研究,得以深入了解航母的总体构造、舱内设计、甲板使用要素、舰体结构以及建造材料等一系列关键知识。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数据,为日后中国独立研制和建造航母,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在那之后,中国又从乌克兰引进了“瓦良格号”航母的船体,并成功将其改造成为今天的“辽宁舰”,实现了中国航母“从无到有”的突破。紧接着,“山东舰”自主建造成功。再到今天,采用更先进电磁弹射技术的“福建舰”横空出世。
中国航母事业的“从小到大”,乃至迈向“电磁弹射”时代的速度,让世界惊叹。回头看,当年那艘在西方眼中充满晦气、几经转手的老旧航母,却在中国手中焕发了意想不到的价值,成为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一个重要起点。
当年西方国家的幸灾乐祸,与后来得知核心技术“附赠”时的气急败坏,形成了鲜明对比。而澳大利亚基于那场遥远的战争,放弃了正规航母梦。而中国,却从一艘“废铁”中找到了通往深蓝的钥匙,其战略决心和远见令人深思。国际舞台上,有时候,一艘被丢弃的“厄运之船”,恰恰是一方崛起抓住的“命运之舟”。
伯乐配资-郑州股票配资平台-股票账户开户-正规股票杠杆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